案例一:
陳先生,40歲男性,主訴近2週來常感覺吞嚥不順,咽喉有異物感,時常感覺有胃酸逆流合併胸口灼熱的情形,排便正常,沒有過去病史,平常喜食辣味食物,喝酒應酬,每天喝咖啡,因此至本診所就診。醫師評估後,建議接受胃鏡檢查,檢查發現於賁門(胃跟食道交界處)有如下的病兆 (圖A):
案例一:
陳先生,40歲男性,主訴近2週來常感覺吞嚥不順,咽喉有異物感,時常感覺有胃酸逆流合併胸口灼熱的情形,排便正常,沒有過去病史,平常喜食辣味食物,喝酒應酬,每天喝咖啡,因此至本診所就診。醫師評估後,建議接受胃鏡檢查,檢查發現於賁門(胃跟食道交界處)有如下的病兆 (圖A):
62歲女性病人因快速喝魚湯後,突然覺得喉嚨卡卡、吞嚥疼痛,懷疑喉嚨哽到魚刺,先至耳鼻喉科求診,經醫師詳細檢查喉嚨並未發現魚刺,但病人持續有症狀且有明顯病史,判斷魚刺已進入食道位置而轉介到九大診所。
2017年十大癌症死因統計,食道癌名列第9,死亡率每10萬人口7.6人,死亡率持續上升。食道癌好發於男性,發生率是女性的15.8倍,在男性10大癌症死因排名第5名,死亡率每10萬人口14.2人,死亡年齡中位數60歲。近來資深演員和集團執行長因食道癌離世,使得大眾驚覺食道癌的存在與危險,因此在此簡單介紹一下食道癌。
您會〝溢恰酸和火燒心〞(台語)嗎?現代人吃得多,動得少,體重愈來愈重,加上飲食西化與人口老化,胃食道逆流已經變成常見的文明病。胃食道逆流除了造成惱人的症狀,更有可能引起食道潰瘍、出血、甚至癌化!
胃食道逆流在國人統計中有25%曾發生過。即使有這麼多患者族群,在門診與患者溝通飲食病史時,仍可感受到對於慎選食物的衛教指導及觀念的不足,以至於治療失敗和停藥後復發比例較高。原因不在藥物沒效,而是飲食造成重大影響。往往針對錯誤飲食給予糾正,比不斷增加或更改藥物來的簡單又有療效。我們試著在已發表獲得臨床驗證的文獻證據中,整理出以下影響因子,期待病人可從其中獲得選擇食物的方法,吃對又吃得健康。
七十多歲中老年男性因持續幾天的嘔吐,和漸進的體重減輕來本院求診。自訴只要流質的食物沒問題,但一吃到較堅硬的固體食物,沒多久就會吞嚥困難,腹脹有嘔吐感。由於這傾向食道病灶,且有惡性機會,在詳細病史問診及理學檢查,病人透露其實曾在幾年前已診斷食道遲緩不能,這次他覺得應該還是類似的問題,在年齡考量下,不想再做積極診斷治療(例如:胃鏡檢查),只願意拿藥緩解症狀。
35歲女性半年前在一次健康檢查時,被告知有缺鐵性貧血,缺鐵性貧血是經期婦女常見的疾病,也因工作繁忙,當時並不以為意就自行補充鐵劑,以為治療好貧血即可。半年後陸續出現暈眩、疲憊、上腹痛、腹脹和體重減輕等現象而至本院就診。
52歲男性患者,因為胸口灼熱、吞嚥不舒服、上腹痛會轉移至背部已有兩個多月,他長期有抽煙、喝酒習慣,未曾吃過檳榔,因其吞嚥不順,故本院建議採用超細徑經鼻胃鏡檢查,結果發現食道下段近賁門口有一個大小約四公分的腫塊並中央潰瘍(如圖),經病理切片檢查及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證實為極其罕見的食道小細胞神經內分泌癌。
53歲男性,主訴誤食雞骨頭至本診所求診,經詳細病史詢問與理學檢查排除嚴重併發症後,本診所立即安排胃鏡檢查,發現約3公分的雞骨頭卡在食道(如圖),考量雞骨頭尖銳處可能造成黏膜損傷與潛在氣管吸入之風險,利用胃鏡將外套管置入病人口腔與食道上段保護黏膜與氣管,隨後利用套環順利將雞骨頭取出,立即緩解病人之不適,免除可能產生嚴重併發症與開刀之厄運!
33歲男姓工程師,長期輪值夜班,最近兩星期常感到疲累,食慾不振,飯後肚子容易悶痛,體重也下降約10%,數天來有明顯黑便,來本院接受胃鏡檢查。檢查發現胃體部明顯粘膜糜爛合併胃潰瘍,與一般常見胃潰瘍不同部位,疑為壓力性潰瘍。
小趙,28歲男性,昨晚與同事聚餐喝酒,不知道喝了多少,只知道最後是由女友將宿醉的他送回住處。然而,女友發現他今天清晨嚴重持續的嘔吐,後來竟吐出幾口鮮血。小趙本人也被嚇醒,但同時抱怨胸口不舒服;於是早上到九大診所求診。
許多人都有誤吞魚刺的經驗,大部份都可以輕鬆的咳出或取出,有些穿過咽喉進入胃腸道的魚刺,不是被胃酸溶掉;就是隨胃腸蠕動與糞便一起排出體外,但就是有少數的魚刺會讓醫師十分頭痛,也會讓病人非常不舒服。我們舉三個比較特殊的案例,跟各位分享:
68歲男性病人因上腹痛、腹脹及食慾不振多時,至本院求診,經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發現在十二指腸球部有一巨大之潰瘍(圖A及B),胃腸科醫師一般發現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是不會進一步做切片病理檢查,但吾人當時覺得此潰瘍似乎是一腫塊合併潰瘍,潰瘍周邊特別腫脹,因而給予實施切片病理檢查,結果竟然是十二指腸球部腺癌,需進一步手術及化學治療;另一病人為52歲男性,因同樣症狀至本院求診,十二指腸球部亦有一巨大之潰瘍(圖C及D),但結果是一良性十二指腸潰瘍,服藥數月後即痊癒,兩者的治療和預後簡直是天壤之別,故提出討論,以作為參考。